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潘建伟、林鸣、万建民、高福四位报告人分别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科技创新方向,作了题为《新量子革命》《工程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建设世界一流工程》《发展生物育种,保障粮食安全》和《疫苗研发创新带给我们的启示:向科学要答案》的主旨报告。 |
整理/记者 赵天宇 编辑/刘昭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校对/李云凤
【演讲专家】
万建民
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要进一步强化自主品种的培育,把控种业的发展主动权。建设国家级的大型育种平台,实行新型举国体制强化技术研究,培育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企业,实现上中下游一条龙的育种创新体系,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粮食大国,据预测到2030年,我们的粮食产量必须比目前提高15%,肉、蛋、奶产量必须提高30%~50%,才能满足我们国家对食物的需求。所以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在持续增加,2021年,粮食进口量超过粮食总消费量的25%,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18亿亩耕地与14亿人口
中国只有18亿亩耕地,为了养活14亿人口,必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产品来保证产量。我国的耕地面积只有美国的3/4,但是我们使用的化肥量是美国的2倍,农药量是美国的4倍。
大量的化肥农药使用污染了环境,18亿亩耕地每年有3亿亩受到病虫害危害,5亿亩盐碱地有待开发,7亿亩常年受旱灾的威胁,因此培育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品种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粮种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45%,但是发达国家达到了6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021年7月18日,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国聪水稻育供秧服务中心,农民工在秧田里码放晚稻秧苗育秧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
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作物育种技术不断发展,育成新品种超过7万余个,形成6-7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良种对作物单产贡献率达到45%以上,有效支撑粮食产量与质量稳步增长,也对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水稻新品种为例,目前全国有4.5亿亩水稻,水稻平均单产达到每亩47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多1.71倍。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水稻单产方面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上世纪50年代,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由高秆向矮秆突破,比国际上第一次绿色革命早了6-8年。上世纪70年代,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培育了一大批杂交稻品种,表现为高产、抗病,对推动中国水稻单产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1世纪初,我们又进一步推进超高产杂交稻的培育,培育了系列超级粳稻和超级杂交稻,对中国水稻单产的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前沿技术研究取得进展,育种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基因组编辑、合成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品种研发能力稳步提高,育成主要农作物品种7万余个,基本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优质绿色等多元品种比率逐渐提高等。
-------我是分割线-------
点击了解详情
-------我是分割线-------
建设生物育种大数据平台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生物种业科技也面临重大挑战,我们是农业大国,但仍然不是农业技术研发的强国。
因此建议,国家要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提升生物育种创新能力,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基因编辑、合成生物技术、全基因组选择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生物育种大数据平台,全面提升生物育种的效率。
要进一步强化自主品种的培育,把控种业的发展主动权。建设国家级的大型育种平台,实行新型的举国体制,强化技术研究,突破先进技术,强化产品创制和示范推广,培育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企业实现上中下游一条龙的育种创新体系,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生物种业既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上升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如果说品种是生物种业的“芯片”,那么生物育种就是种业创新的核心。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瓶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了解更多点此进入中国科协年会专题页面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识别二维码,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