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新冠病毒?面对变异株,我们的疫苗管用吗?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日前针对新冠疫情等热点话题做了分析与解读>> |
编者按:
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潘建伟、林鸣、万建民、高福四位报告人分别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科技创新方向,作了题为《新量子革命》《工程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建设世界一流工程》《发展生物育种,保障粮食安全》和《疫苗研发创新带给我们的启示:向科学要答案》的主旨报告。
|
整理/记者 赵天宇 编辑/刘昭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校对/李云凤
【演讲专家】
高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打完疫苗提供的基础免疫,能够让我们减轻疾病的负担。”在7月27日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以《疫苗研发创新带给我们的启示:向科学要答案》为主题做了主旨报告,除了回顾人类与病毒抗争历史、盘点我国疫苗注射与传染病防治以外,还针对新冠疫情和新冠疫苗等热点话题做了分析与解读。 |
“一个疫苗最好是能够防感染,打了以后不感染,第二,预防发病,感染了也不发病;第三,防止传播,感染了但不传播给别人;最后是预防重症防死亡。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打完疫苗可以提供基础免疫,这样的基础免疫可以让我们减轻疾病负担。” |
两个病毒已经被人类消灭
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消灭了两个病毒,一个是动物病毒,一个是人类病毒。
天花曾经是很严重的疾病,影响人民生活、影响社会稳定,但它在1980年绝迹了。另外一个是能让猪羊牛大量死亡的牛瘟病毒,这是一种动物病毒,人类通过疫苗消灭了牛瘟病毒。
我国最早实行的是计划免疫,1978年开始搞免疫规划,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计划免疫期间个人还要承担一定的费用,进入免疫规划以后国家全民免费进行免疫接种。
研发方面,中国的疫苗研发有百年历史,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年代,就成立了七大生物制品研究所。随着时间的推移,2019年又成立了全国的免疫规划专家委员会,专门为接种疫苗制定各种规划。
这里要注意两个词汇:一个是消灭,一个是消除。如果地球上病毒没有了,叫做消灭;只在某个地区存活的话叫做消除,所以我们国家消灭了天花,消除了脊髓灰质炎。
-------我是分割线-------
点击了解详情
-------我是分割线-------
我国通过注射疫苗控制传染病
一个好的疫苗需要四个条件:一定要安全、一定要有效、一定要质量可控、一定要有可及性。我国在研发、生产、供应和监管方面最近几年有很好的进步,疫苗品种和产量在增加,疫苗研发的能力也在增强,非免疫规划疫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类疫苗也在逐年增长。
从1950年到2020年,通过注射疫苗,我们国家很好地控制了传染病。比如说麻疹,这种疾病传染率接近80%-90%,通过疫苗,我们国家把麻疹控制得非常好,感染人数每年递减。
▲我国通过疫苗注射,很好的控制了乙肝。图为乙肝疫苗示意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乙肝在中国曾经是10%的感染率,现在已经降到了3‰,1992年、2006年、2014年全国对乙肝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血清阳性人数在逐年下降,这也是疫苗取得的非常大的成就。
在延长寿命方面,疫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刚解放的时候,预期寿命是35岁;2019年则达到了77.3岁。这期间,新生儿的死亡一直在下降,人均寿命一直增长。这些都是免疫规划和其它综合措施起了作用。
新冠:灰犀牛还是黑天鹅?
接下来和大家探讨一下新冠疫苗,为什么会出现新冠病毒?其实出现冠状病毒不奇怪,鸡马牛羊猪、家里养的猫狗身上都有冠状病毒,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容易发生重组,某个片段可以从不同的冠状病毒来源发生重组,然后就会形成一个新的病毒。
2019年10月18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盖茨基金会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组织了一个演练活动,我被邀参加,演练的疾病,就叫做冠状病毒关联肺炎综合征。所以新冠病毒,科学家早就预测它可能会来,它的流行对专业人士来说,完全是“灰犀牛”事件。对于公众而言,因为不了解情况,所以感觉是一个“黑天鹅”事件。
国际大流行监测委员会2019年的年度报告当中也讲到,冠状病毒将是人类下一次疾病大流行的病毒,人类要准备好。那么现在人类准备好了没有?结论是没有。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第八种、第九种冠状病毒引发人类感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找通用疫苗,争取把各种各样可能发生的冠状病毒防护好的原因。
▲冠状病毒流行,将是人类社会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图为新冠病毒结构复原图 图片来源/CDC
回顾一下感染人类的七种冠状病毒,1937年,人类已经从感染鸡的病毒分离到了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就是冠状病毒;1965年已经出现了一个冠状病毒感染人,叫做HCoV-229E;1967年又分离了HCoV-OC43;后来又分离出了HCov-NL63,NL代表Netherland(荷兰);同年又发现了HCoV-HKU1,是由香港联合大学分离的,也就是香港大学一号。
过去一直认为,HKU1是2004年发现的,但是巴西科学家研究发现,其实1995年这种病毒就已经在实验室的冰箱里保存了,那么HKU1的命名就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谁都不要甩锅,溯源不能政治化,溯源是个科学问题。
疫苗与病毒变异
最后谈一下新冠疫苗,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为什么走在了第一方阵?这是近年来,国内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学长期投入所带来的良性循环。而及时分享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也为全世界的疫苗研发争取了时间。
我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体制优势,也保证了疫苗的研发,第一时间成立了疫苗专班,积极部署五条路线。武汉病毒所为科兴生物提供了早期生产疫苗的P3实验室,所以两三个月的时间,疫苗就研发出来了。
▲2021年7月28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接种点,医护人员为学生接种疫苗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疫情,科技手段、科学方法在控制传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战疫,正是“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的深入体现。疫苗研发可以说就是一个典范,我们一直是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公开、透明、负责任地处理此次疫情。
目前全球的疫苗分为这样七类:灭活疫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病毒灭活,加上一点佐剂。弱毒疫苗正在研发,没有进入临床。蛋白亚单位疫苗就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团队研发,目前正在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临床应用。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原理是借助一种病毒把免疫原带进去。核酸疫苗目前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mRNA疫苗。
目前中国有七款疫苗,五种灭活疫苗,一种腺病毒载体疫苗,一种蛋白疫苗。
现在世界上大概26%的人口已经接种了第一剂疫苗,全球的进展不错。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我们人类与所要面临的病原的关系,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我们在研发疫苗、注射疫苗的时候,也出现了一批变异株。面对这样的变异株,我们的疫苗管用吗?这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个疫苗最好是能够防感染,打了以后不感染;第二,预防发病,感染了也不发病;第三,防止传播,感染了但不传播给别人;最后是预防重症防死亡。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打完疫苗可以提供基础免疫,这样的基础免疫可以让我们减轻疾病负担。
现在,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第三波大流行已经开始了。以英国为例,接种疫苗以后,第三波流行发病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死亡人数比第二波明显减少了。所以说,今天的疫苗可以预防重症、预防死亡,现在我们要呼吁世界共享疫苗。
结核杆菌从发现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目前没有很好的疫苗;艾滋病毒直到现在也没有疫苗。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开始种人痘,但英国人种牛痘,由此推动了免疫学发展,使得天花在全世界消灭。
这次新冠疫苗研发,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那就是我们在实践的同时,更要思考背后的理论,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从杂乱无章的实践当中找到理论、找出假说,最后证明是理论,真正做到向科学要答案,才有通过疫苗战胜疾病的可能。■
了解更多点此进入中国科协年会专题页面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识别二维码,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