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介绍了“智慧医疗”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 |
撰文/记者 贾朔荣
编辑/丁林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7月28日在京召开的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生命科学与智慧医疗高峰论坛,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多学科视角、多领域交叉融合更好推动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相关科学研究迈上新台阶、提升智慧医疗先进发展水平,助力大健康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围绕前沿创新、跨界融合、场景驱动、应用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图片来源:中国科协)
在本次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介绍了“智慧医疗”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
“看病难,看病贵”长期以来一直是牵动每个人的话题,而新冠疫情的暴发,再一次提醒人们重视医疗健康行业。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正在迎来从仅依靠经验的定性诊疗,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新兴技术辅助诊疗的深度变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着医疗服务智能化带来的便利,逐渐迈向“智慧医疗”的新时代。
▲本次高峰论坛也是第24四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活动之一(图片来源:中国科协)
▼ ▼ ▼
智慧医疗改变传统看病模式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逐渐加剧,在此背景下,我国不断探索科技手段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拓展医疗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医疗模式逐渐从原先的“诊断+治疗”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管理”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科技的加持不仅在解决医护人员短缺、由于经验性决策出现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患者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供了基础。
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生命科学与智慧医疗高峰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钱文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介绍了人工智能及机器人辅助带来的疾病诊断“新模式”。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以往经验科学只能做定性判断转变为现在可以做定量的数据搜集,然后再与临床症状体征、临床经验去匹配。当积累到一定的数据量时,还可以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新的疾病诊断分析。医疗正向着数据科学与实验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他还进一步以关节置换术为例,介绍了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手术模式。即通过人工智能加三维规划,获取数据,然后把将要植入患者的假体的数据与智能系统匹配,并且可以对术后效果进行预测,从而帮助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术前规划,更好地指导手术。就术前术后患者数据的对比,实际手术的实施和计划基本一致,仅有几毫米级的差异。
会议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也就医学人工智能在眼科发展中的应用作了自己的解读。他介绍,眼科医疗资源不足表现较为突出,对于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的需求也较为迫切。为此,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多年来积极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不断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图片来源:pixabay)
例如,以大量的眼科影像学、光学数据等为支撑,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发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圆锥角膜筛查动力系统,帮助进行近视眼的术前筛查,对临床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对于高度近视的预测,中心也以10年的数据为支撑,建立了一个机器学习模型平台,实现10年内的预测准确率达80%以上,3年内达90%以上,现在全国有十几家中心在应用与进一步迭代该平台。
除了这些模式与仪器的创新,我们现在也能看到通过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开展,通过5G开展远程诊疗和远程手术,基于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精准治疗等实践,在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下,未来我们或将逐步体验更多智慧医疗实践。
-------我是分割线-------
点击了解详情
-------我是分割线-------
▼ ▼ ▼
科技助力医疗服务效率提升
对于很多疾病而言,未能及时发现与治疗成为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的重要原因。在科技手段的助力下,传统的“感到不舒服才就医、有病才治病”的模式也在发生转变。
就肿瘤这种“顽疾”而言,新技术的应用无疑在肿瘤的早期筛查及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促进分级诊疗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波教授介绍,如果按照人均寿命74~75岁而言,我们每个人发生肿瘤的概率为21%左右。
而人工智能技术在整个肿瘤的精准诊疗中实现了两个层面的应用:一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图片辅助诊断,提高诊断的精度和效率,以及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院,进一步促进肿瘤诊疗的规范化;二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提供疗效预测、预后评估等,从而辅助整套治疗方案的整合调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甲状腺癌为例,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通过B超进行诊断是一种比较方便且无创的方法,但是直接通过B超的图像,难以判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徐波团队开展实践,通过收集400多例门诊患者的图像,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构建一个模型,实现了相对较高的结节的良恶性判断准确率。
此外,在新冠疫情中,疫苗的快速研发也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医疗发展的促进作用。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和科学委员会主任回爱民在会上介绍,得益于科技进步及疫苗技术的百花齐放,复兴医药与BioNTech合作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在疫情暴发后快速问世,且安全性、保护率在试验数据和实际数据方面均表现优异。
▲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回爱民与论坛现场视频连线(图片来源:中国科协)
▼ ▼ ▼
借助“数基生命系统”实现智能医疗
基于现有的智慧医疗实践以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不断深入探索,未来我们将更深入地参与智慧医疗,充分体验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社区医疗、家庭医生等新兴模式不断出现,大大缩短了我们就医的成本,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
那么,未来我们还将迎来医疗模式的何种变革呢?清华大学教授张学工给出了一种解读。张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的重大疾病病死率仍然维持高位,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于生命机理的认知不够充分。此外,很多行业已能够实现智能决策,但医疗行业受到对人体机理的定量认识不足、很多技术无法进行实际推演等限制,仍然更多依靠“裸智能”——医生。
那么,我们是否能建立一种“数基生命系统”?通过模拟个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从微观到宏观再现人体组织器官和整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及现象,在“人体的数字孪生”基础上实现精准智能医疗。
“基于数基生命系统理论的数基生命产业,是在传统数字医疗、智慧健康等产业上的进一步升级,将生命信息传感、数据采集、数据共享与挖掘、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数学建模与仿真、医学知识图谱、医疗健康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等等众多产业元素通过数基生命系统有机连接起来,开创新的产业生态。”张学工说。
▲张学工教授在高峰论坛现场(图片来源:中国科协)
数基生命系统可能是未来智慧医疗的一种发展方向,随着我们对于人体机理的更深入了解,也许我们能探索出与疾病相处的不同模式。但该系统的建立是一项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通过多学科合作,以及“政产学研用”的结合,共创智能医疗健康的未来。
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资源的分级和下沉,未来我们不用再总想着去大城市寻求医疗资源,在社区就能体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与医生建立联系,定期进行健康咨询,管理健康状态,从而更好地体验高质量智慧生活。
(本文整理自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生命科学与智慧医疗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的报告)
了解更多点此进入中国科协年会专题页面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识别二维码,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