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拉维夫这个仅次于美国硅谷的全球第二大创新城市里,目前有大约1450家创新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8家创新企业,每290个居民就拥有一家创新企业。那么,以色列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创新?我们能从中借鉴到什么?难道真是因为犹太人聪明绝顶,想干什么就都能干成什么?事实并非如此。 |
▼▼▼
危机中培养出的企业家
“我们没办法”, 25岁的以色列姑娘Michal说,“如果我们要生存,就要靠技术创新。”她进一步解释说,以色列是非常小的国家,没有水也没有石油,但是人民需要活下去——最初,技术创新其实是为了克服资源的短缺。
除了要克服资源短缺问题,以色列还得时刻警惕生存危机。1948年建国以后,以色列进行了五次“中东战争”以及黎巴嫩战争。这激发了以色列在军事工业方面的持续创新能力。
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四周环敌的恶劣条件“逼迫”着以色列不断地进行创新。但是,如此恶劣的“客观条件”是其他国家不可复制的、也是不愿意复制的。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街头,遇见荷枪实弹的军人是常事——连进商场购物都要进行安全检查,更不要说机场、机场高速等地方。以色列推行全民服兵役制度,公民18岁以后必须服兵役(男子三年,女子两年)。
以色列军队就像一所具备实际作战任务的大学:在真刀实枪的演练或实战过程中,你需要运用体力、脑力去解决一个个现实的,甚至是“过命”的问题。另外,很多人在服役期间明确了自己退伍后的职业方向,甚至酝酿出了创业的点子。
以色列拥有一流的国防科技,但军队不会为这些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因此退伍军人可以将大部分军用科技重新包装变为民用。以色列的“8200部队”是负责信息情报的精英部队,其退伍人员成为大批IT领域创业企业的CEO。一批8200部队的退役兵还创建了该国最著名的创业加速器之一“8200EISP”。
以色列外交部创新和国家品牌负责人Ran Natanzon表示,军事培训是在该国拥有成功的企业家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这一点也是许多国家所不能复制的。
▼▼▼
最大程度包容失败
“我开过6家公司,其中4个破产了。”以色列小伙子Simon掰着手指头对记者说——那神态和在算昨天吃过几块巧克力大概没什么区别,“创业,创意想法和合伙人很重要,我想,我现在做的这个公司就很好。”Simon的眼神中,既有对“失败教训”的认真总结,也有对成功的自信和期许。
以色列创新管理局首席科学家Amiram Appelbaum博士表示,虽然以色列的创业公司有90%~95%的失败率,但是以色列人仍然坚信:失败是成功路上的必然过程,他们会在失败后继续努力,“没有指责和羞辱,人们可以自由地重新开始,去尝试新的想法——可能影响甚至改变世界的想法。”
iAngels公司的创始人Mor Assia也表示,她能感受到,有的创业公司生存的确很艰难,“创业本身就是种冒险,你要相信你做的事情是对的。再说了,如果你不去做它,又怎么知道想法到底是不是对的呢?无论成不成,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可以让未来的项目做的更好。”iAngels是以色列一家共同投资平台,通过与主要天使投资机构合作,为散户投资者提供早期投资的独家机会。
“我们以色列人觉得,每件事的意义,不是所谓成功或失败的结果,而是你从中学到了什么。”Isratech Ventures公司的CEO兼创始人Shani Zanescu对记者说。在以色列,“连续创业者”是非常受欢迎的(其中还不乏高龄创业者)。一方面,连续创业者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另一方面,他们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可以吸取。以色列的创业者俱乐部、企业家脱口秀、创业开放日等,都是有经验的创业者分享经验和教训的场合,这些活动也常被年轻的创业者挂在嘴边。不仅如此,风险投资人也更青睐 “失败过一两次的失败者”,而不是“一个刚开始创业,还没有失败经历的年轻人”。
△Shani Zanescu(右二)与记者(右三)在DLD现场
接触了大量初创企业的DayDayUp特拉维夫空间总经理汪丽敏也认为,“以色列这边的初创企业,确实很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特别自信,一有好点子马上采取行动,即使被投资人拒绝后,仍然会去想方设法改进,绝不会因为失败而裹足不前。” DayDayUp是一家专门联系以色列初创企业和中国资本的孵化器企业。
“相比而言,国内对于创业失败的预期和态度就大不相同”,从深圳来特拉维夫参加DLD盛会的海普洛斯集团创始人兼CEO许明炎、COO方文不约而同地提到。“从创业者的心态上,许多国人是以短期见到经济效益作为成功标准的”,方文说,“而许多以色列人是在努力将自己所感兴趣、所热爱的创新点子一步步变为现实,企业是否成功依赖于他们的自我判断,而不是周围人的评价。”
“政府也会为失败‘兜底儿’,”Appelbaum博士说,以色列青年人如果想要创业,私营的商业化孵化器企业投资15%,政府投资85%。如果创业失败了,孵化器承受损失,政府不要偿还。如果成功需要返还40% 的股份给孵化器公司,政府不拿股份,获利后每年偿还政府3%。“即使是风投把盘子做大了,政府还是按比例出资,仍然不拿股份。而创业者的退出机制就是上市或者溢价出售企业取得回报。”
实际上,以色列是全球科技研发支出最多的国家之一,与瑞士和芬兰等国不相上下。该国承诺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3%用于研发支出,这对于一个“小国”来说是不寻常的,尤其是在全球研发支出仅占平均GDP 2.4%左右的情况下。
对于自然资源稀缺的以色列来说,高失败率的昂贵研发成本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以色列外交部研发部主任Elad Ratson承认,典型的研发项目每5次尝试就有4次失败。但这并不能阻止政府投入数亿美元用于开发精密农业、量子技术、自主系统和物联网及传感器等领域的未来技术。
▼▼▼
既能挑战权威,又能合作共赢
以色列社会对失败的包容,极大地鼓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以色列前总统西蒙·佩雷斯曾经说到,“最谨慎的方式,就是放胆一试”。
《创业的国度》一书中也提到,“怀疑和争辩——这是犹太文明的特征,也是今天的以色列的特征。”以色列人的表达有时甚至有点“Chutzpah”(肆无忌惮)的影子。在以色列军队里,一个士兵可以质问长官“你那样做是不对的”;公司的雇员可以和老板拍桌子挑战。“两个犹太人就有三个观点”这句谚语虽然诙谐,但也不失真实。
△“Chutzpah”:拒绝想象力边界的束缚(来源于网络)
接受了国内系统教育、又留学海外、现在工作生活在特拉维夫的汪丽敏对此也深有体会,“想融入以色列当地环境的最好途径,就是大胆地提出你的问题和见解。”
这种“肆无忌惮”的争论,使每一个人的创新智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多以色列创业者都表示,“挑战”是以色列创新的真正气质。以色列创业者自青年时代起就开始不断挑战、质问——永远标新立异,从不墨守成规。
“创业者时常会面对类似的项目,他们怎么处理竞争关系呢?”面对记者的提问,以色列姑娘Michal把肩一耸、手一摊,做了一个“送礼”的姿势。“比如在做商业投资计划阐述的时候,如果投资人更喜欢你的方案,OK,项目归你了。我会回去研究更好的解决方案。”在以色列,同类创业者之间常会协同互补,并尽量避免恶意竞争,“你已经有了,我就想其他的内容,地球那么大,总有空间可以生存。”
来参加DLD盛会的方文还提到了他们刚刚在特拉维夫街头的一次奇遇。“我们在一家水果店挑好了水果,准备付钱的时候,才知道他家刷不了信用卡。无奈放下水果后,这家店主主动把我们引到了附近能刷卡的店,让我们从那家店买水果。”当地人的共赢精神可见一斑。
▼▼▼
“创业真经”怎么取?
如今,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包括来自中国的考察团)赴以色列取经,感受这片“弹丸之地”上诞生的伟大创新创业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中以双方正在进行更多的互动。实际上,光是参加2018年DLD盛会的就有400余名中国人、13个中国代表团。
据以色列驻华使馆经济部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投资额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目前正在追赶上美国的步伐。中国是以色列在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2017年,双边贸易额131.21亿美元,而在2017年以色列全球融资总额中,来自中国的投资占比达到了约12%。
今年10月22日~25日,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还受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邀请访问以色列,他们共同主持了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JCIC)第四次会议,并签署未来三年的JCIC行动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诚然,中国与以色列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创新模式并不能照搬照抄。但以色列式的冒险精神、大胆尝试、对失败的包容等精神,还是值得中国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借鉴学习的。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识别二维码,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
加入北京科技报(全职/实习),bjkjbhr@163.com
投稿或推荐选题,bjkjbedito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