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辛苦减肥的人可能压根没想到,自己身上凭本事“亲生”的肉肉,很有可能都是周围的亲友帮忙“传染”上的! |
文/记者 李鹏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供图/视觉中国
2017年《柳叶刀》发表关于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占比超美国达到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北京肥胖率为25.9%,居全国首位。
世卫组织也发出警告,指出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险,全球每年因肥胖并发问题导致“胖死”的人口数量至少280万。
当肥胖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科学减重刻不容缓。很多人认为,肥胖只是个人生活方式不健康或是基因遗传、个人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导致的,其实,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肥胖也可以“传染”。
▼▼▼
体重超重了?原因可能来自周围的人
很多辛苦减肥的人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肥胖不仅仅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也很有可能是被周围的胖亲友传染的。
2007年,耶鲁大学人类本性实验室主任克里斯塔基斯教授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授福勒的研究团队通过一项长时间的追踪研究,探究了肥胖如何在社会网络中蔓延。他们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该项研究通过对12067位有紧密社会联系的人进行了32年的跟踪调查,在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性别、随年龄增加体重的正常增长、经济水平的影响后发现,一个人体重的增加与否与其朋友、兄弟姐妹、配偶以及邻居的体重增加都相关。
简而言之,一个人的行为会在社交圈中产生三重影响,影响朋友,影响朋友的朋友,影响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肥胖,那么你肥胖的可能性就会高出45%;如果你朋友的朋友肥胖,你肥胖的可能性就会高出20%;而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肥胖,则会让你肥胖的可能性高出10%。但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肥胖,则对你影响不大了。
研究结果还发现,如果一个胖人体重增加了7.7千克,那么他(她)朋友的体重也会相应增加2.3千克。另外,性别也与人变胖关系密切。如果一个人的同性朋友中有一个人变胖了,他(她)体重增加的几率也会相应提高71%。
▼▼▼
为何胖会在社交中“传染”
在社交中,我们周围的人生活饮食习惯通常会相互“传染”。平时我们都会有一个感觉,和要好的亲戚朋友们待在一起时,很多时候会不知不觉增加饭量,要是和胖亲友们在一起,可能会吃得更多。这主要是大部分肥胖人群进食速度也比一般人快,和肥胖者一起进食时,会无形中增加进食速度。而狼吞虎咽不容易产生饱腹感,这样就会吃进更多的食物,摄入过多的热量。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一个人所处的圈子中一些人的群体性行为都会对自身产生影响。从心理角度来说,看到胖朋友吃得比自己还多,于是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稍微多吃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
并且待在胖子群中,受影响的不仅仅只有吃。胖子群体一般都不爱运动,而是喜欢看电视、玩电脑、坐着聊天等一些没有什么运动量的活动。这样一个人总是待在他们中间,个人活动的方式也很容易受胖友的影响而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比如周末喜欢宅在家里、不爱出门活动,而这些都是导致长胖的因素。
那是不是我们就要和自己的胖朋友绝交,远离自己的胖亲属?也没有这么严重。虽然肥胖会在胖人圈中传染,但是并不是说和他们待在一起就一定会变胖,这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能否抵制食物的诱惑,能否坚持自己本来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如果你是一个意志坚定者,说不定还能够带领胖人圈中亲戚朋友们一起减肥呢!
该项研究的重大价值是,让人们认识到肥胖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也是肥胖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给人们的启示是,平时应当积极参与健康生活方式来减缓肥胖的蔓延,因为一个人健康的改善也可能会传播给其他人。
▼▼▼
病毒也可能是肥胖的重要“元凶”
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发现,病毒也会导致肥胖的传染。这是指某种病毒的传染可能导致人体细胞产生病变,从而致使某些人肥胖,而并非肥胖直接“传染”给别人,导致别人肥胖。
病毒会导致肥胖30多年以前就被科学家发现,上世纪80年代,就有动物学家发现感染了禽流感病毒的鸡不仅没有消瘦,反而体重增加了。这一现象使科学家第一次意识到,肥胖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此后的动物实验发现,腺病毒与肥胖的联系更为密切。2000年4月,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系尼克尔·杜兰德哈尔博士和同事们在实验室做腺病毒感染实验时,杜兰德哈尔给其中的两组小白鼠注射了腺病毒-36,其他两组则是注射了安慰剂的对照组。几个月过后一位细心的研究员发现,实验组的小鼠的体重比对照组平均高出了7%,这一不寻常的现象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通过细胞显微学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注射过腺病毒-36小鼠体内脂肪细胞显著增多了,其含有的脂肪量是普通小鼠的3倍还多。杜兰德哈尔立即敏锐地意识到:腺病毒-36能增肥。杜兰德哈尔想,世界上有这么多胖人,会不会也是腺病毒-36在作怪呢?
于是,他们开始进行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在肥胖患者做过吸脂手术后,从留下的脂肪组织里抽取成人干细胞样本。然后,把其中一半干细胞暴露在腺病毒-36下。一周后,感染了腺病毒-36的干细胞成了脂肪细胞,而没有感染病毒的干细胞形态保持不变。这意味着,腺病毒-36成了能导致肥胖的人体腺病毒。
为了让结论更有说服力,杜兰德哈尔还收集了一批人体血液样本,根据人们献血时的体质参数分为肥胖组和正常组。结果在30%的肥胖组血样中发现了腺病毒-36抗体(即感染了病毒),正常组中只有5%的血样含抗体。
后来,杜兰德哈尔的研究小组又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潘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该中心研究人员的新发现是,腺病毒-36中含有一种独特的基因,可以控制人体干细胞的转化过程,也正是这种基因让干细胞转化成了脂肪细胞。现在最新的研究是,科学家发现腺病毒- 36在肥胖人群中的发现频率是健康体重患者的4倍,病毒会导致体重增加15 %。
美国研究机构的这些研究结果都显示,腺病毒可能让那些原本生活习惯就不够健康的人更易变得肥胖。这个结论意味着,全球肥胖人群的扩大还是因为“胖病毒”在作祟。潘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玛德莲娜·帕萨里卡说:“这项研究强有力地证明:部分肥胖者可能受到了病毒感染。”
▼▼▼
能够研制疫苗治疗肥胖?
根据科学家们截至目前的研究显示,可能致人肥胖的病毒至少就有7种。因此,从病毒学的角度来面对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预防腺病毒-36等病毒导致的肥胖,首先就要积极做好相应的病毒防控,尽量避免沾染上这些病毒。譬如腺病毒-36,是一种能使呼吸系统和眼睛被感染的常见病毒,能通过咳嗽、喷嚏和不洁净的手传播。因此勤洗手就是一种很好的预防方式。
还有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开发相关疫苗。早在2007年,就有美国研究机构声称,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可能在5~10年内研制出针对这种腺病毒-36的肥胖疫苗。信息显示,目前有美国研究机构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不过也有专家持不同看法。伦敦大学学院专门研究肥胖问题的专家芬纳认为,腺病毒-36与体重上升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在他看来无论多少研究指出两者有关联,但截止到目前仍未能证明两者的因果关系。英国国家肥胖论坛主席傅赖伊表示,腺病毒-36的有关疫苗仍需进行更多的测试。
事实上,腺病毒-36依旧还有很多秘密没有被解开。它一些独特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到现在还没弄明白。例如,被它感染了的动物并没有加大进食量,只是能量消耗效率降低了,体内也就储存了更多脂肪。但其他几种只对动物起作用的病毒,都是通过摧毁大脑中的食欲控制中枢发挥作用的,而在注射了腺病毒-36的动物体内,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大脑受感染的任何迹象。
301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吴海云表示,目前病毒和肥胖的研究还是初步的,从病毒的角度预防和治疗肥胖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不过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国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疾控系统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也不多。
▲超重和肥胖已成全球死亡率和慢性病发病率持续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大大增加了成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与肥胖相关联的疾病数不胜数,“胖死”绝非空穴来风。
另外,我们依旧要认识到,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才是减肥的王道。“疫苗无法阻止人们在餐馆里大快朵颐,这无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英国全国肥胖论坛的大卫·哈斯拉姆博士表示,即使病毒在导致肥胖方面的确有作用,但是入口的食物和行为方式才是控制体重的关键。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识别二维码,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
加入北京科技报(全职/实习),bjkjbhr@163.com
投稿或推荐选题,bjkjbeditor@163.com